
编者按便捷股票配资
由东莞市教育局、东莞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“重走东纵路”主题征文活动(详情点击链接),自5月20日启动以来,正火热进行中!作为东莞“重走东纵路”八大主题活动中“写”的重要实践平台,该活动为全市师生提供了一个深情回望历史、感悟革命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舞台。
活动启动后,我们欣喜地收到了众多饱含真情实感的投稿。孩子们通过文字,记录下研学路上的见闻与思考,表达了对东纵先辈的崇高敬意。经过评审委员会公平公正的严格遴选,挑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每周集中展示。让我们跟随少年们的文字,共同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传承与新时代的青春回响!
捧一把红色种子,撒向繁华盛世
作者:陈舒贝
石排镇中心小学 五年级(1)班
指导老师:李慧婷
东江湖畔烽烟起,英雄战歌山河绕。
纵队壮士热血腾,红色基因代代昭。
暑假的最后一天,爸爸突然一脸神秘地说:“贝儿,快换衣服,我和妈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,要戴上红领巾。”
“哪儿?现在?为什么要戴红领巾?”我攥着刚叠好的暑假作业,满脑子问号——明明前一晚还说要在家补动画片,怎么突然变了计划?
坐了半小时的车,我们停在一座青灰色的建筑前。它不像游乐园的城堡那样花哨,也没有庄园的华丽栅栏,门口立着一块刻着字的石碑,阳光照在“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”这几个金色大字上,晃得我眼睛有点酸。爸爸牵着我的手往里走,刚推开玻璃门,一股淡淡的、像旧书本的味道就飘了过来,和外面夏天的热空气完全不一样。
展厅里的灯是暖黄色的,墙上挂着好多黑白照片。有一张里,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叔叔阿姨坐在石头上,手里拿着枪,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树林。讲解员姐姐轻声说:“这是东江纵队的战士们,当年他们就在这山里打敌人,没饭吃的时候就挖野菜,冬天没有厚衣服,也照样守着阵地。”我盯着照片里战士们的脸,他们看起来和爸爸的年纪差不多,却要在那么苦的日子里保护大家。旁边的展柜里,放着一件打了好几个补丁的军装,袖口都磨得发白了,标签上写着“1942年,东江纵队战士使用”。我悄悄摸了摸玻璃,好像能摸到当年战士们留下的温度。
最让我挪不开脚的是“战壕体验区”。钻进用泥土和木板搭成的战壕里,耳边突然响起“砰砰”的枪声和呐喊声,昏暗的光线下,我好像看到战士们猫着腰往前冲的影子。“当年有位东纵战士为了保护村民,把敌人引到了深山里,最后壮烈牺牲时,口袋里还装着给妹妹买的糖。”妈妈给我讲。那一刻,我鼻子一酸,原来课本里说的“英雄”,不是遥远的名字,而是有血有肉、会想念家人的普通人,只是他们选择了为更多人挺身而出。爸爸问我:“贝儿,知道为什么让你戴红领巾吗?”我摇摇头,他指着战壕外飘扬的五星红旗说:“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,这些东纵战士,就是用生命保护了我们的国家,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刚才在门口看到的石碑,想起照片里战士们的眼神,手里的红领巾好像变重了。
走出纪念馆的时候,夕阳把天空染成了红色。妈妈帮我理了理红领巾,我抬头问:“爸爸,这些英雄的故事,会有人忘记吗?”爸爸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红色的种子,递到我手里:“你看,这是红枫的种子,就像红色基因一样。咱们今天来这里,就是来‘捡’红色种子的,以后把它们撒在心里,撒在校园里,大家就都不会忘了。”
妈妈说,我们现在认真读书、好好吃饭,就是在传承东纵革命精神。我把那包红色种子种在了教室的花盆里,看着它冒出小小的绿芽,我好像也跟着长出了新的力量。以后我要像东纵战士们那样勇敢,不管是遇到难写的作文,还是跑步跑不动的时候,都要坚持下去——因为我知道,我心里藏着英雄们留下的红色种子,它们会陪着我慢慢长大,陪着我们的盛世越来越繁华。
东纵路狂想
作者: 黄启榕
石碣镇挂影洲小学四年级(2)班
指导老师:翟文辉
“逃!我要逃!”
图画本上,北斗卫星的轨迹如一条惊慌失措的游蛇,蜿蜒出我内心的仓皇;三角尺下的数字,像是被恐惧惊扰的蚁群,在我眼前跳跃、失序。窗外,“嗒嗒嗒”的脚步声由远及近,如战鼓擂心,催促着我的溃败。我俯下身,目光慌乱地撞向那张泛黄的“东纵路地图”——那仿佛是唯一的出口。
“闪!我要闪!”
意念瞬间被拉入历史的硝烟。那是1938年,日寇铁蹄踏碎南国,惠东宝一带哀鸿遍野。威远炮台的炮火,轰碎的不仅是我的惊慌,更是百年屈辱的怒吼;东江纵队纪念馆里,一杆杆锈迹斑斑的钢枪,撞上的是曾生、王作尧等先辈们“保卫家乡,誓死抗战”的呐喊;太平手绘厂老墙上的弹孔,是当年秘密交通员与敌周旋的见证,它们像黑夜中眨眼的星星,啃咬着黎明前最浓重的暗夜。
“躲!我要躲!”
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!”我躲进这片琅琅书声,那是抗战烽火中不灭的文脉。玉兰树染红了东莞中学的黑瓦白砖,那里曾是青年学子思想启蒙的摇篮;老墙根映进了东圃小学的夜校窗棂,微光下,是平民百姓识字救国的渴望;一枚枚勋章种进小坞园,生出前进小学飘扬的红领巾,那是革命精神在新一代血脉中的迎风传承。
“追!我要追!”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!”我必须追寻那份决绝。木棉树把英雄的足迹刻进人民公园的土地,东江之珠的浪花,传唱着“秘密大营救”中智救文化名人的歌谣;正义的种子在松山公园破茧而出,缠绕在那支发锈的“三八大盖”铅笔上,笔尖如剑,直指我心中盘踞的阴云。
“寻!我要寻!”
“此去泉台招旧部,旌旗十万斩阎罗!”我必须寻回那失落的魂魄。莫萃华故居的书桌在岁月中“咯吱”作响,这位东莞农民运动先驱的梦,正悄然从现实的裂缝中探出嫩芽;陈超故居的煤油灯,玻璃罩内,锈色的灯芯化作了倔强的萤火,这位东纵女战士的执意,是要将深埋地下的“太阳”——那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,提前点亮。
光芒万丈,我猛然被地图拽回现实,手心紧攥的,是王作尧参谋长赠予的“子弹壳”橡皮。原来,东纵路的弧线,是先辈用信念踏出的坚定;跳动的数字,是英雄们不朽的编号;那催促的脚步声,是时代在召唤我冲锋的号角!他们早已将怯懦锻造成烽火,将信念淬炼成钢枪,在黑暗中蹚出的那条路,如今已化作我心中的光。最彻底的“逃跑”,不是逃离困境,而是掉转方向,朝着光明,义无反顾地——冲锋!
黑相机,红记忆
作者:黄钰捷
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四年级(6)班
指导老师:卢丰华
清晨的阳光像金色的纱巾披在东纵纪念馆的灰墙上,我跟着妈妈走进展厅,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。
我们在一台黑色的照相机前停住了脚步。我凑近玻璃柜,照相机的皮套已经开裂,机身上划痕斑驳。讲解员姐姐告诉我,这台照相机是1944年东江纵队的战士从日军那里缴获的,是我们军队的战利品,后来成了记录游击队生活的“宝贝”。我细细端详着眼前这台黑色的照相机,仿佛听见它正低声讲述着八十多年前的东纵战斗故事。那时,战士们用草垫当床铺,用大铁锅煮饭,而这台照相机,拍下了他们最英勇的模样,留下了最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。
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看的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。同样是照相机,日军手里的机器却成了记录暴行的工具。他们拍被吊起的无辜老人、摔在地上的新生婴儿,甚至得意洋洋地站在成堆的尸体旁合影,最可怕的是他们居然为了拍“子弹穿过的瞬间”,反复杀害无辜百姓……日本人把生命看得太淡了!讲解员姐姐说:“日军会在照片角落写‘惨’字取乐,而我们战士的照片里,却是机枪手坚守古长城的背影,是游击队员在芦苇荡中划船的身影。”原来,相机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使用者的内心,侵略者的镜头里装满罪恶,而战士们的镜头里全是希望。同样是按下快门,有人制造黑暗,有人记录光明。
接着,我们来到展馆二楼,这里正在举办《红镜头》展览。有一张老照片让我非常震撼,战士们趴在草丛里,枪口对准前方,身后是蜿蜒的城墙。这是中国人在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。我忽然明白,拿在战士们手中的相机不仅是机器,更是播种希望的笔,把“中国不会亡”的信念画在了每一张胶片上。
回家的路上,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。我攥紧拳头想:如果相机能自己选择,它一定更愿意握在我们的战士手上。今天的我们不用再面对枪炮,但那些红色照片教会我,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真相,要像战士握枪一样握紧笔杆。将来我也要用自己的方式,记下这个时代的美好,因为这将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。
便捷股票配资
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